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 » 正文

补足理论与实践的断层:格力的人才之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26  浏览次数:2605
 还有小半年,又将有一批高校毕业生迈入职场。不过,很多学生甚至是已经踏入工作领域的毕业生们都在困惑:上学学的知识和工作时要用的知识不太一样甚至是完全脱节,这种情况让不少“职场新手”们都处于焦虑状态。

可以解释的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本身就是两个维度的内容,因此我国教育也在努力完善教育体系,努力靠近市场,但目前依然存在大学生毕业即转行的现象,这也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对校招的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以补足中间的“空白”。

雪球网上一篇名为《格力天花板偏见与误区系列之五——创新的企业没有天花板》的文章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剖析。文章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格力电器做出了榜样。格力在培养人才上看重“兴趣第一”、“执着钻研”、“品行端正”几个方面,作者认为品行与深度钻研其实在价值观上与格力企业文化相同,企业文化有排除能力,可以排除掉不属于这种精神品质的人,而融入这个文化后,员工的战斗力则会直线上升。

(图为2018届大学生训练营董总见面会)

青年人才理论实践断层:高校和企业被动所致

文章提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完善,落后于产业很多年……需要格力在中间搭建一个院校与市场直接沟通的桥梁,这相当于企业要成为半个学校培育学生。”

其实早在2010年,国家就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其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要以用为主。因此,众多高校都打出了“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口号,但是十年之期将至,口号却依然还是口号,重理论轻实践依然是大部分高校的通病,真正下功夫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学生毕业后走上职场缺乏方法论,立刻就能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断层,发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章章节节很难直接用到工作中,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在学校读四年书学到的还没有工作后一年学到的有用。”

对于该现状,国家又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等多项方针,为的就是解决青年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实践断层的问题。然而校企联合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半途而废。应届生走上工作岗位,实践应用中该不会的还是不会,断层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青年人才理论与实践的严重断层、校企联合培养效果的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校方和企业两个主体的被动所导致。对于校方而言,首先就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案的制定和上存在缺陷,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能力的培养依然流于形式;其次,实践教育的各方面建设成本过高,硬性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大;最后,教师对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和能力,这主要是由于诸多高校将科研成果作为教师的主要考评机制,且轻视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所造成。

更重要的一方面,在于企业配合校企联合的积极性较低。很多企业最主要考虑的是风险与成本。不论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还是招到应届生后进行重点培养,在大部分企业看来都是高风险、高成本、慢回报的——他们认为,学生不论是在技能水平还是综合素质上都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而职场不是给应届生上课的地方,不论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都是学生学校里就应该学好的,企业如果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培养青年人才,在跳槽率激增的当下,很有可能就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格力式”创新培养:深谋企业、行业发展未来

如果所有企业都如同上文一样只在于眼前得失,轻视青年人才的培养,那么这对于企业和青年人才而言都将是一个恶性循环——企业越是不放手去培养青年人才,青年人才的理论实践断层现状就越严重;青年人才实践能力越来越差,企业培养青年人才实践性的积极性就越来越低……

格力的企业文化核心部分在于创新和实干。“别的企业招收的是半个人才,是脱离了实干能力的人,处在理论阶段。而格力看到了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知道中国学校问题所在:基础教育不错,高等教育不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宁肯把自己当成学校从零开始培育,好多企业看不透这点,是看待社会的角度太浅。”网友如此评论道。

年轻人刚毕业没有实践经验,但格力并没有望而生畏,而是抛弃很多企业对应届生的歧视的“潜规则”,反而觉得从一张白纸开始培养才是最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这样的人才可塑性强,纯粹无杂质,不论是在提供平台还是认同企业文化上都更具长远意义。学校没学到方法论没关系,格力招进来之后自己教——格力每年从高校引进2000名大学生进行自主培养,对大学生成立系统、专业的“青苹果训练营”,每年都举办新入职大学生“董事长见面会”,让新员工与董事长面对面聊企业发展,每一位大学生入职后都会有相关专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培养、定期组织专业课程的四级员工培训……

以上这些是“格力式”创新培养解决青年人才实践能力差的方法之一,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带来的成果也十分显著——格力的公开数据显示,企业自主培养出了1200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1681人获评公司科技专家称号;中技以上人才达到1510人,有近3万名一线生产工人被培养成为了技术工人。通过格力自主培养做到管理层的员工已经多不胜数,其中还不乏80后和90后的群体。也就是说,“格力式”创新培养不仅培养出了众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和营销管理人才,还营造出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除了引入青年人才自主培养之外,格力也在积极践行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连续九年赞助“格力杯·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技赛”;赞助“格力杯·中国大学生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创新大赛”等专业赛事;与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格力明珠产业学院……

(图为2018年11月格力明珠产业学院成立仪式)

看得出,比起人才能不能立刻上岗还需要花费培训成本的眼前利益,格力考虑的更多的还是长远利益。校企合作眼看受益者是学生和高校,但最终的最大受益者其实还是企业本身,不论是专业知识竞赛、还是联合产业学院,这些都只是手段而已,目的还是将大学生往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去培养。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格力的“战斗力”居高不下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同行企业总喜欢到格力“挖人”的原因。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笔者相信,补足了青年人才的“断崖”后,以创新和实干为指导的格力还会继续登高望远,继续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为企业行业、社会国家的未来培养出更多真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未来希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603418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