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考虑人力成本。李克强总理2018年10月24日在中国工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提出,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持续提升,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这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底气”。
笔者认为,机器代人、工业生产自动化是解决人力成本问题的关键,也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步。
要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关键。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迈进,需要实现流水线工人向具有精益生产素养的技术工人转变,“机器代人”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举例来说,作为全国电器生产行业自动化程度最高、智能化技术最新的工厂标杆,长沙格力的智能工厂自动化率达到了62%。每天重复机械性工作的一线工人占比减少,类似搬运、取料、包装、贴标等工作均被机器所取代。机器代人之后,被代替的工人转向为更高素质的从业者,成为了产品、工艺、IE、设备技术人员。
机器代人不仅是格力在工厂生产中推行自动化的示范,也是其大力发展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初衷。在2019年的央视春晚舞台上,格力工业机器人默契配合现场演奏的郎朗和二百名演奏家,秀起了音乐才艺,给了全国观众一个惊喜。实际上,这支在业界极富盛名的“机器人乐队”,已经不是第一次登台表演。在它们完美演奏的背后,是格力工业机器人高定位精度与高配合度的体现。
从2013年进军智能装备起,工业机器人就是格力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决定工业机器人定位精度的伺服电机,如同工业机器人的“心脏”。格力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用高性能伺服电机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伺服电机功率密度、过载能力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有了这一技术支撑,我们才能看到格力工业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自如的演奏钢琴,也让它们能够在自动化流水线上代替工人完成焊接、码垛、搬运、涂胶、包装、机器人教学等工作。
实际上,除了工业机器人,格力还自主研发和切实应用了数控机床、智能仓储/物流等多领域产品,为实现智能化工厂打下坚实基础。2013年以来,格力电器进行了全面的智能制造升级,累计投入了50亿元的专项改造资金,自主研发了8000多台/套的高端自动化设备并在格力投入使用,累计完成了22000个岗位的自动化升级。
由此观之,发展智能制造、实现“机器代人”是实现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必须,也是工业生产步入智能化、自动化的第一步。与此同时,由此带来的制造业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也让可持续使“人才红利”反哺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国智造更具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