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 » 正文

制造转型升级 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21  浏览次数:4080
 9月19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格力借此发布了“格力G-FMS柔性生产线”,该线体展示了工业制造过程中生产加工、上下料、产品检验、物流配送、入库等全自动化流程,为建设“无人化工厂”做出了示范。

十八大以来,“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等战略被逐步提出,但对于中国制造来说,要完全实现转型升级,第一步就必须考虑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特征表现明显。从宏观层面来说(即历史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渐被“淘汰”。“淘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转移出去,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全球这种大的产业转移已经完成有三次。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向日本、西德等转移;第二次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内陆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中国正是因为承接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这些产业,客观上制造业获得了更快的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愈发迫切。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通过转移产业来实现转型升级的做法并不能完全借鉴,而必须保留一些产业以实现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稳定就业率等目的。

另一种方式则是借助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自动化控制。在我国,这种变化始于2000年前后国内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俗称“两化融合”),很多依靠劳动力来完成的工种逐渐被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替代。从微观层面(即内因)来说,一家企业在经营层面的最有效战略就是成本领先战略,即将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成本降到最低,以达到对同行企业形成进入障碍、增强企业讨价还价能力、降低替代品威胁和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目的,当然,前提是不以牺牲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品质。所以,从实际上讲,在生产环节唯有向技术要生产力,才能达至成本领先。

因此,向技术要生产力,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就成为了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就格力发布“G-FMS柔性生产线”事件而言,从智能装备这个“小切口”切入,不断刷新自主研发的“新纪录”,格力不仅为自身业务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实现由家电企业向多元化的工业型集团转型铺垫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赋予了更多“正能量”。无疑,这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亮眼表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603418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