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冬以来,伴随着对天然气需求的集中释放,一场“气荒”蔓延开来,北方一些城乡陆续传出燃气供暖不足的消息,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民用煤改气工程首当其冲,成为一些声音质疑的对象:“‘煤改气’使得对天然气的需求增加了,直接导致了‘气荒’。”看起来是“煤改气”导致了供给与需求两侧的不平衡,那么事实确实是这样吗?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原热能工程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强在接受中国之声专访时表示,今年之所以出现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简单说是需求侧超预期规模的增长和供应侧始料未及的减少造成的。
日均需求增加1.3亿立方米,
“煤改气”仅占30%
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18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7%,其中:城市燃气增长10.1%,工业增长22.7%,发电增长27.5%,化工增长18.2%。
据调查统计,到目前为止,“2+26”城市实际有319万户完成了“煤改气”,加上集中供暖锅炉改气,预计采暖季将新增天然气需求量为50亿立方米左右。平摊到120天的供暖季,也就是日均需求增量4200万立方米。
今年总的需求增量到底是多大呢?姚强告诉记者,12月全国日均用气量为8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也就是日均需求增加1.3亿立方米。“新增的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量,‘煤改气’仅占30%左右。换句话说,今年天然气需求量增加是全方位的,工业、发电、化工和民用全面增加,确实给供应增加了很大压力。”
图片来源:微博@环保部发布
计划赶不上变化,供给侧意外减少
需求端增加了,天平另一侧的供给端呢?今年,供给端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减少。
图片来源:微博@环保部发布
姚强表示,“一是今年本来要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没有按照计划投产,这个大概减少了热供量2000到3000万立方米/天。另外一个比较大的源头是中亚的气,应该在7000到8000万的立方米/天,现在大概减少了4000万到5000万的立方米,使得原来我们西气东送的这条管线,在西气的线没有办法发挥作用。因为这两部分其实都是为了保证供应京津冀地区的,一下子供应每天少了6、7千万立方米,当然是蛮大的问题。”如果天然气的供应侧不出问题,民用“煤改气”的用量是完全可以满足的。
在出现天然气供应短缺的时候,我国基本的政策应该是“压非保民”,也就是压低非民用气,保障民用气。但很多地方措施不落实,未能及时制定严格的、详细的、能落地的“压非保民”措施,未能将增加的用气量用于民用,而给了工业。
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比如,由于民用气和非民用气价格双轨制,一些城市燃气公司“趋利”,打着民用气的名义申请到更多天然气,之后却将低价购得的民用气销售给出价更高的非民用使用,赚取差价从中牟利,使本该保障民生的天然气供给更加紧缺。
姚强介绍,“现在看来,国家也在非常努力,包括中亚的气,也包括南方的用气北调,这可能能解决千万立方米左右,包括北京的燃煤电厂备用机组的启动,也可以解决几百万立方米/天的量,这样慢慢地就可以缓解。”
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向国家管网反输天然气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不是“煤改气”吗?为什么启动燃煤机组,这不是又绕回去了吗?其实,“煤改气”是指将散烧煤改气,并不是所有的煤都要改用天然气。民用散烧煤无法有效治理,替代是最佳途径;而集中燃煤供热执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可以胜任备用供热任务。
“煤改气”初显成效,蓝天和温暖都不能少
客观来说,民用散煤确实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发达国家治霾经验之一就是使用清洁能源。清洁取暖符合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需要。
从今年环境质量看,“2+26”城市11月PM2.5浓度同比下降37%,改善程度前所未有,“煤改气”“煤改电”的贡献功不可没。业内尤其关注的“京60”(北京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考核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到11月,北京PM2.5平均浓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尽管今年1到2月北京PM2.5浓度同比增长较多,高达66.7%,但从3月份开始扭转,得到明显改善,3到11月同比下降了27.1%,尤其10月进入秋冬季采暖期以来这一数据同比下降了40%以上。
11月河北省及石家庄市PM2.5变化曲线图 图片来源:微博@环保部发布
姚强说:“从我们这一代来讲,小的时候就是用煤炭,后来用液化气,最近开始用天然气,这个大家都觉得很好,这也是一个大趋势,应该不能改变。但是从清洁能源供应来讲应该有更好的灵活性。不少网上的言论说,老百姓喜欢烧煤,我觉得这很怪,不应该。只不过是便宜点,但是我们现在政府补贴,实际上老百姓能够比较低价地实现清洁能源供应,这就是我们美好生活的需求。”
以山西太原为例,一户“煤改气”工程的初装费是4900元,政府为每家每户减免3000元,村民只需要花费1900元。采暖季政府对用气还有价格补贴,这样算下来,一个冬天用气取暖的费用只需要2000多元的支出。而据当地村民介绍,以往一个冬天下来烧煤取暖也要花三四千元。这是直观的一笔账,倘若细算起来,烧煤取暖造成的雾霾空气污染,无疑会对人们的呼吸系统健康造成损害,清洁能源的推广正在降低这种风险,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这是一笔再明显不过的环保账。
太原市环保局区域污染防治处处长宋力介绍,太原已完成了10万户“煤改气”工程。
山西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的南下温村的输气管道 图片来源:中新网
“煤改气”之后,也省去了使用煤炉的诸多不便:居民家中不用堆放柴堆、煤堆,也省去了点炉子、添煤的麻烦,干净又省心。
同时姚强也建议,在“煤改气”“煤改电”设施没有完工的地方,原有的燃煤取暖设施也不能拆除,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天然气供应问题做好预案。保障群众供暖。坚决打赢蓝天保护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其实,清洁供暖并非只有“煤改气”,还有“电代煤”,在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地方,可使用清洁煤和环保炉具。这是今年9月份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里明确要求的。
但是部分地区在落实清洁供暖政策时,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清洁供暖方式,有些地方甚至为求速度,盲目推进,在采暖季临近时不考虑进度,强行改造。造成因未完工,无气可用,供不上电等原因而不能取暖的尴尬局面。
图片来源:微博@环保部发布
目前环保部、能源局、发改委和住建部等多部门已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做好保障群众温暖过冬的工作。如加大民用气源供应,同时在“煤改气”“煤改电”设施没有完工的地方,继续沿用烧煤取暖,有序推进清洁供暖。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气荒”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想当然地将其完全归结于民用煤改气工程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煤改气”也确实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解决天然气供给侧需求侧不平衡问题,还需要多方多角度统筹协调,但清洁能源取暖带来的环境质量改善是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的。
美好环境和温暖过冬都是我们的切实需求,清洁能源的使用,在居民承担的经济成本相对较低的前提下,是解决这两个痛点的最优解。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民用“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势在必行,这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政策的推行、问题的解决总要有个过程,在转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这样一个社会影响广泛的议题,这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各方面共同协调来解决。但向好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随着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供热问题的逐渐解决,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温暖而澄净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