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自主创新 掌握核心技术
格力电器向中国智造转型
2017年被称为人工智能产业化元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人工智能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导权。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也已进入关键期。今年3月,人工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直以来,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科技,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跨越。近年来,格力逐步迈进技术相关多元化时代,在智能装备领域的卡位布局,成为格力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抓手,以自主创新为成长基因,格力在智能装备领域坚持自主研发生产,以先行者的姿态深耕装备制造领域。经过5年发展,格力再度成为行业破局者,不但完成了内部生产线的自动化,通过自主研发制造的智能装备,使得整体生产效率提升10.5%,还面向市场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产品和服务,成为中国智能制造领军企业。
中国智造的格力担当
“外界都知道格力是做空调的,但你走进公司再一看,它已经变成一个装备制造公司,我们在无形之中已经走到这条路上去了。”2016年7月,在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如是介绍。她宣布,格力开始多元化转型,从空调企业转型为智能装备企业。
好好的一个空调企业,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做自己并不熟悉的智能装备?这种转型,至今仍为很多人不解。
新工业时代,智能制造是标志性符号。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我国制造业正式踏上了以智能制造为重要发展方向的转型升级之路。
对制造企业而言,生产线上的核心技术和智能化更为重要。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必须要通过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来加快实现。近年来,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加速推进,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这也意味着,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正驱动着新一轮革命。
近年来,很多企业走上了探索智能制造的道路。作为中国制造领域的高手,格力也以拥有空调技术优势为基础,探寻自我驱动的智能制造升级路径。
早在2012年,董明珠当选为格力电器董事长之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做智能装备。格力先后设立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设备制造部、自动化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单位,锁定了智能装备和精密模具两大领域。经过5年沉淀摸索,格力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
8月28日,第三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佛山开幕。格力将自己的展区变成了一个智能装备的“黑科技”大秀场:手机壳加工线、车床自动化、立式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这些都是格力发展智能装备以来厚积薄发的成果结晶。迎宾机器人、激光焊接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品,还有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减速机、伺服电机四大部件组合在一起进行动态展示,突出了格力机器人的四大部件核心技术。这些先进智能装备产品,充分展现了格力行业领跑者的智造实力。
自主创新的厚积薄发
短短5年,一个主打空调的家电企业,却在技术金字塔尖的智能制造行业取得一席之地,格力成功的秘诀何在?
一个没有核心科技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这是格力发展之初就悟出的真谛。2001年,格力向日本企业购买技术时遭到拒绝。从这一年开始,格力通过自主创新,花了两年时间,就把日本企业花了16年时间才研究出来的技术研制成功。2010年初,格力用“掌握核心科技”取代沿用了十几年的“好空调格力造”,宣告格力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
不向强大者低头,埋头做强我自己,格力做空调如此,做智能装备更是如此。
2012年,格力使用的注塑机械手都是从日本进口,一台注塑机械手要花25万元,出于生产线升级改造的需要,格力请求对方开放一个接口,日本企业提出每开放一个接口要加收2万元的接口费。几个月后,格力自主研制的注塑机械手下线,日本的注塑机械手随即将售价从25万元降到了18万元。
对前端制造的智能改造,是格力重新定位的开始。格力这家千亿企业如何成长为两千亿企业,单靠空调一条腿是走不快的,必须要找到另一条腿走路。从空调的技术优势出发,开辟智能装备新跑道,这是格力的成长需要,也是中国制造的必然选择。智能革命风起云涌,格力有责任先行一步。
面对很多企业在技术上的“买买买”,格力似乎从来不为之所动。冷板凳一坐好几年,这样的煎熬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巨大的投入,更意味着未知的风险。过去5年,格力在工业机器人研发上的投入已达10亿元。
“做机器人的企业很多,但很多企业愿意做集成,我们一直在做的是自主研发。这条路可能会走的稍微曲折一点,但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基础会打牢,以后才会得到更多客户的尊重。”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如此说。
先行先试的匠心磨砺
在智能装备领域坚持自主研发生产,以先行者的姿态深耕装备制造领域,格力路走得稳、走得更有力。
经过5年发展,格力完成了内部生产线的自动化。与此同时,格力也面向市场实现了客户定制化的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大型自动化生产线解决方案,智能装备产品覆盖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伺服机械手、智能仓储装备、智能检测装备等10多个领域的超百种规格产品。工业机器人四大关键零部件中的控制器、驱动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格力通过技术攻关均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技术创新是关键。把脉中国制造的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软肋。中国制造企业的整体跃升,首先要过的不是资金门槛,而是创新门槛。
中国制造从模仿到创造,从形式学习到本质创新,正在发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变化。在迈向中国智造的进程中,格力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用匠心磨砺品质,以企业转型升级践行国家发展战略,无疑为这场变革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生动启示。
小编有话说
《人民日报》刊发格力电器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评论,想来也并不奇怪。诚如文章所说,格力电器一直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科技,在探索多元化发展、布局智能装备领域也是如此。短短5年时间里,格力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在技术金字塔尖的智能制造行业取得一席之地,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跨越。因此,论及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格力确实最有发言权。
回顾5年历程
2013年1月,格力电器设立自动化设备制造部、自动化技术研究院,正式进军智能装备领域。历经四年多的发展,格力先后创建成立了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格力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格力智能装备(武汉)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机器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数控机床研究院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形成了格力智能装备的产业化格局。
4大产业园区
格力智能装备现有珠海吉大、珠海北岭、珠海南水、武汉蔡甸四个产业园区,现有员工逾1000人,50%以上人员从事研发相关工作。
珠海吉大机床研制基地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主要用于机床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孵化;珠海北岭自动化装备研制基地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主要用于自动化线体和工业零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孵化;珠海南水机器人研制基地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主要用于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孵化;武汉智能装备产业园占地面积约 35万平方米,主要用于机械手、机器人以及减速机等相关配套设备的研发和制造。